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09

失眠,如此真实!

失眠,什么时候如此靠近我,竟然成了我的好朋友!   这是第5天,我竟然忘记了该如何睡觉,我要学习睡觉!   第5天了,我开始慌了。。。

Posted in 生活体验 | 6 Comments

转载:《加拉太书》中的灵论和保罗的一神论(4)

5. 结论保罗《加拉太书》的一神观下的灵论, 可以总结如下:早期犹太基督徒如保罗(谁能够把保罗的犹太性消除尽净?),他的神观决定了他看待其它“神明”的态度。这包括了他对灵的态度。在他的论证脉络里,“灵”和上帝同荣同尊这个问题不曾构成他的困惑。他在一神观的氛围里,对于“灵”所作出的理解,比较靠近灵作为上帝的解释 (the spirit as an aspect of the one God),此灵是人们所经历到的上帝极大的力量。灵让人们经历上帝是一位临在人间的上帝 (正如:凤、荣耀、使者…),透过这种超然的力量,人们经验上帝。这个观念,不曾动摇到或威胁到犹太人笃信一神的信仰或造成拜偶像(第二神)的嫌疑。   如前文所说,当下的读经,有必要建立一种属于认知性的、健康的离距感,如此,才不会将自己的、属于现代人的“据为己有”强加在保罗身上,胁迫他接受我们自己的“圣灵论”。读者接近经典就是聆听经典,就是向经典提出问题 (questioning) 。要允许不同的聆听,包括人们认为自己听到了“三位一体的争议”已经发作在加拉太教会。但作为诚实的诠释群体,尤其是教会,必须有雅量承认,让不同的聆听,就是开放给不同的聆听者有对话的空间 (或许教会开放的权利也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网上讨论的蓬勃)。我想这是目前马来西亚华人教会最欠缺的修养 (但同样的欠缺却不能应用在其它各处)。我们失去了问题意识,罹患集体遗忘, 我们也没有批判性思索的训练传统,更没有创造出足够的critical mass。或许这解释了何以人们对于新近的新约研究的贡献(包括对部分经文的“破解”)仍旧感觉陌生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 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基督徒,还要遭受许多的对内或对外的“律法之工”的不断干扰,身份建构的困扰(文化、思想被再度殖民而不自知);许多信徒仍然对于上帝的灵、对上帝的施为感觉陌生(基督教,有如韦伯所言:因为对灵恩的过度狂热而恰好陷入了巫师化群体的迷思而不自知);还有,群体生活不知如何安置的困扰 (教会和国家社会资本如何关连的问题)。重读《加拉太书》, 尤其有必要,也有益于精神的建构。   上述一神论下的灵观,不失其教牧性的关怀:在于帮助加拉太人确认他们对于灵的经验与他们基督徒身份建构的直接关系,遏止他们陷入犹太族裔主义(ethnocentrism) 作为衡量标准的生活,此衡量即以“律法之工”为核心,深深的打扰着加拉太人。灵是让他们得着释放使他们经验自由的(例如:不再做上帝家里的二等公民),而他们受灵的经验是 “源于信之听”,该“听信”(外推)和“律法之工”(标榜社会的、族裔身份的特定标签)唱对台。。   保罗并没有必要为后期发生在教会内部的争端和解读写背书。他的著作,反而让人觉得人有必要如同希腊神话里所说到的帕尔修斯(Perseus),在人人一见到美杜莎 (Medussa) 就必然要变成沙土的时刻,他选择不用眼目看此妖,却极其专注于其盾牌所反照出来的妖像,并凭借风云的帮助,屠杀此妖。保罗不是没有灵论,但是他并不像后人那般的汲汲于讨论特定的“圣”灵论。这个差别, 要求人们的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尽管翻译本许多次将“圣”摆了进去, 对只能读翻译本的生产, 也对人们已经产生了深钜的影像,但这不意味翻译本因此对于严肃的经学研究者有了基础性的地位和参照价值。反而,经学者要努力去发现翻译本的成见和宰制它“如此这般翻译”的意识形态, 就如我在文章开始时所提到过的。另外,作为经学的研究者,他认为“《加拉太书》的作者相不相信三位一体?”这个议题不曾出现过,但人们不能因此把这个研究结果判定为我不相信三位一体。对于这部基督徒经典所得出的神观/灵论的结果,不能和后期的教义/信条混浊而谈。经典有自己的议题, 意识到这些议题才是经学研究存在的价值, 这个问题意识要比生硬的把后期特定系统教义的争端搬进经典来得明智, 也是促成许多新论文陆续出现的源泉。教义或许不曾想过自己会使人变成沙土、但教义如果不至于演变成为霸权的话,它必须受到镜子的照耀,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好料分享 | Leave a comment

转载:《加拉太书》中的灵论和保罗的一神论(3)

第六,保罗的灵论,在《加》3.14 则是话锋再次转向了上帝承诺-灵-信的三角关系,把三者连接了起来。承诺有成,这是人信得过上帝的基础;没有兑现的承诺,人的信靠将不牢靠。先有承诺/说话,始有听信。这是任何明白交际沟通的人所容易体悟的道理。信口开河?不。但上帝“开口”承诺了什么呢?他又向谁承诺了呢?他向亚伯拉罕承诺。具体地说,一个犹太人借助犹太思想源泉 – 人们最敬佩的人物之一,进行关于上帝承诺亚伯拉罕有“后裔”的解说。后裔就是上帝给他祖先亚伯拉罕的具体祝福。加拉太外邦人们(!)相信这个后裔/耶稣,即确认上帝的承诺是可信的,也因自己信的缘故,而成为“亚伯拉罕”的一分子。基于听(应许)之信,上帝差遣 “儿子的灵” 进入人的心(4.16),这是足以让外邦人能够开口称呼上帝为 “阿爸,父” 的 “儿子的灵”!。故这不见得就是讲耶稣的灵,而是让人确切知道自己具有上帝儿子身份的灵;有了这个灵,人就能做儿子, 就是儿子。   第七,从上下文意, 我们可以揣测,上帝承诺-灵-信,这三者是属于同一个范畴的。它们之间彼此紧密关联,站在同一边。但上述揣测,要到了4.29才得到印证:灵,一直被用上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证明它和“肉身/肉体”的敌对。灵是上帝的赐予。但, 肉体呢?它带出什么呢?保罗使用“肉体之工”的时候,又想到了什么呢?(即“割包皮”、犹太人引以为荣的肉体中的肉, 参考; 5.1起)。   第八,但灵也和人的耐心等候有关系(5.5), 它扦扶着人因此到达“称义的盼望”的地步。但“称义的盼望”是什么?它指需要等待的“第二次称义” (曾有学者因谈论这个观点,被神学院开除:Norman Shepherd)。但这“称义”尚未来到、这时尚未完全实现的“义”。“称义的盼望”需要等待,就是那些已经是上帝的子民的,在“业已”的岁月里继续行在义中,到最后被上帝宣判为“你真是我的子民”。这个最后的宣判,它和人们是不是做上帝的子民该做的事 -“行义”- 有关系。生活在上帝所喜悦的那一边的, 到最后都会得到这个“总评”。 人们-尤其是外邦人,到底靠什么来等待“称义的盼望”呢?藉着(他们当时靠着而入门的)灵,藉着做儿子的灵,有儿子的身份,以儿子-子民的身份继续信靠,渴望、等候“称义”。   第九,至于称义的生活, 其具体意义是什么呢?这要等到《加》5.16信息才告明朗。在那个段落,保罗谈论的是人靠着灵,当然是指靠着上帝所赐的灵来过活。从反面来说,这意味人不去吹捧肉体的欲望, 不被肉体所引导。灵和肉体,二者不咬弦,它们属于不同的种属,所结出的是不同的果实:鼠生鼠,熊生熊。肉体和灵的“兴趣”不同,它们彼此不能通。人们不难发现“彼”和“此”的对立面, 彼此不让,你踏进误区,一方会知会你(5.17)。就这样,人成为拉锯战场。柏拉图式思维的表述方式,可外邦人听得懂。他们对“肉体”有既定的“成见”。但这不是关于道德胜算的战场,而是不断的选择:外推或内推?内推顾体,外推始终重点放在聆听: 继续听信乎?不听信乎?继续生活在上帝所承诺的灵的氛围乎?继续受其影响乎?   由于灵所产生的后果是“具体”的:爱、喜乐、平和、忍耐、慈爱、慷慨、信实…(5.22),人们能够知道,这并不是四维八德(八股),也不是指九种果,而是某种果类(用单数来表达“类”)的“九味”,但都在指出上帝的子民在与别人建立关系时的美德,即固群之美德、凝聚群社成员的德性。其反面就是群体的决裂、溃散、单子化。因此,灵果是从关系的角度才能解说得清楚、明白的“美人之德”。此德是伦理性的德 (virtue):致意他人的伦理,听到召唤的、 “萨母耳式”的伦理(Here I am, I am her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好料分享 | Leave a comment

转载:《加拉太书》中的灵论和保罗的一神论(2)

2. 钟情一神或独一神?探测保罗的神观 对于早期的基督徒,如保罗, 我们能说什么呢?他是信上帝的犹太人。他的神没有因为他是基督的使徒而摇动。他的上帝观可以称为注重基督导向的上帝观 (christotelic monotheism?)。他的神观,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其它的“神明”, 这还可以包括最近发生在马国的、人们坚持认为透过法律争议就可以解决争端的、大家都晓得的、别的宗教文本杂志所不可使用的、“不可名状之神”在内。犹太人,他们或信钟情一神论 (“众神之中谁能像你?” – 绝大多数的灵恩运动和方术之士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主张” 这类神观) 或主张独一神论 (只有一神,无其它神的存在 – 绝大部分不相信其它鬼神的人)。 把“灵”放在这个氛围作出讨论,你认为保罗会如何看待灵呢?灵到底是什么/谁?我们姑且不必急促决定保罗主张钟情一神论或者独一神论。这个属于新约研究的答案, 应该放在讨论阶段的最后。   3.  《加拉太书》的“灵”论《加拉太书》是保罗最早写成的书之一,也是保罗基本灵观的讨论起点。透过他如何谈论“灵”的方式,人们或许能够暂时性的确认出他的论证和重点。 保罗为什么要搬出“灵”论呢?到底是什么驱动他的呢?论点可分为下述多方面进行整梳。   首先,我们从下列的称呼得知,灵就是 “上帝所差遣的儿子的灵”。这是上帝所承诺的灵。正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在考验着我们应该保持的离距感,也考验我们对灵的兴趣摆放在哪里。“上帝所差的”,这一点非常清楚;至于 “儿子的灵”,在语意上存有争论性:到底这是指耶稣-上帝儿子的灵呢,即灵从子出?还是让人们得到儿子名分做上帝儿女的灵呢?或许就是因为它在语意上有争议的缘故,在语意不清楚的情况下,后来的人们对这一段《圣经》所提到的灵,有过扭曲, 甚至因为忙于建构自己所归属的教会传统的教义(dogma)的缘故,而忘记了聆听或者捧着自己所信的教义来接受《圣经》的检验, 或者读出其它的可能性。值得在这里提出的是,教会、宗派所承接的教义,它和《圣经》并不能划上等号。教义只有派生的地位。问问那么具有宗教改革精神的K. 巴特,他也会这样回答的:教义并没有绝对的权威(CD 1.1, 1.2),所以需要接受检验。经典的价值,远胜过教义;教义会错, 正如教会也会犯错一般。秉承这个态度,我想我们比较有把握的说,保罗所关心的,和今日人们所关心的,或许有所差别。(“上帝所差遣的儿子的灵”,论证见下)   其次,保罗提出灵,出现在信件的中端,但该议题一直不曾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题目。他提出灵的原因,目的在于帮助加拉太人再次确认他们对于灵的经验。这经验是极其宝贝的,但这也是今日教会容易看走宝的部分。对早期教会的信徒而言,灵是可以经验到的(上帝的能力) – 转化生命的灵。加拉太人受灵的经验是“源于信之听” (out of hearing faith)。但并不是每一种听都有同样的性质和后果。此信和听有关。必须补充的 就是上述的“听”和“源于律法之工”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好料分享 | Leave a comment

转载:《加拉太书》中的灵论与保罗的一神论(1)

以下这篇精彩文章是余德林博士所写,从保罗新观的角度探讨保罗在《加拉太书》中的灵论,并且也涉及早期犹太教的神学及保罗的一神论之探讨,同时也讨论了圣经翻译的原则,值得深入阅读、思考、讨论。   《加拉太书》中的灵论和保罗的一神论 (1919-2009年:《和合本圣经》出版90周年) 余德林,PhD (Durham University, UK); 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指导   1. 在翻译和诠释的边线上论“灵”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读 (misreading),我有必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表白,《加拉太书》的原语(希腊文)从没有使用过“圣”灵一词。我应该同时表明,“圣”灵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翻译《圣经》的机关如环球圣经公会出版的《新译本》,在疑似的地方冠上了“圣” (hagios, hagia) 字的后果;在原文里,上述词汇是不存在的。研究翻译的人称这个翻译策略为归化(naturalisation),这就好比一个异乡人归化某个国家、成为了某国公民。这个翻译策略,严格说来是一种文词的驯化(domestication),即:翻译者牺牲了原语 (source language) 的表述,为了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的读者而提供了后者一个“方便他们”的翻译, 甚至是他们的文化脉络(包括他们已经习惯了的某种教义的脉络)容易接受的翻译。个人认为,当人们将这些经文都冠上了 “圣”字,至多只能说是人加上了自己的诠释的后果。但此类翻译策略和原语的世界、文化、习惯及内容很可能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庆幸的是,如果我们比较目前各种语言的翻译版本,也不是每一种翻译乐于接受、采取这种“加料”的译法的。即便如此,今天的华人教会,并不缺少主张翻译要“流畅”(fluent)的说法。但翻译必须流畅到什么地步?流畅已经成为翻译界(尤其是英美文学界)重要的价值。但上述流畅乃是指目的语的流畅(参考:L. Venuti, 1995; 同上,2007), 流畅的极致就是使读者感觉不到原语的存在, 仿佛人们在阅读“原”文。在华人教会的氛围,我指的是依靠少数译本来养活灵命的信徒和传道人们,若本着上述的中文翻译本继续过活,将意味人们顺服、也承担着上述诠释的效果 – 属于翻译的历史的果效, 在自己的视域里明白圣经。对于流畅的观点,我的问题是这样的:翻译者 – 尤其是那些对原语 (希腊文)有阅读能力的 – 是不是也有责任在翻译本的边线 (margins) 上除了注明 “原语无此词”外, 必须也注明“原语有此字”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好料分享 | Leave a comment

一名被恶法囚禁者的告白!

以下是兴权会领袖乌达雅古玛未经审讯,就被内安法令囚禁超过500天后的告白,请大家耐心读完,并用心灵与理智去感受及思想!   今天,2009年4月26日,是我在巫统未审讯扣留之下的第500个囚禁之日;我想,这就是对我这样一个印度人少数族群、一个当了18年律师的所谓“正义”吧!  首相纳吉继续单方面的延长我的两年扣留期,在其政权底下,我可能还必须面对无止尽的囚禁。在我身处的甘文丁扣留营里,多的是被《1960年内安法令》拘禁八年的扣留犯。   然而,我毫不后悔。我心中非常清楚,每一天,在我肉体上施予的囚禁,都能够释放上千个对抗巫统不公暴政的心灵;这些获得释放的心智将对抗巫统的边缘化、歧视、压迫、把印度人社群从马来西亚国家发展排挤出去的力量。 今天,我的年岁又过了500天;今天,我已经失去珍贵自由500天;今天,是我为了对抗《内安法令》拘禁,不再剃须与梳头发的第500天;今天,是我穿上蓝垮裤、看起来像侍应生制服的白色囚服的第500天!   2009年1月31日,我意外的弄伤了左脚小指,由于我的糖尿病病情,使得情况伤口恶化。从我受伤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狱方将我送至私立鹰阁医院(Gleneagles Hospital)治疗,因为我对政府医院医生的独立性毫无信心,我相信他们一定和内政部与政治部警察有了协议。 经抗议后,狱方终于在今年2月3日将我送入政府医院治疗。如我预料,医生漠视我左脚肿胀发黑的的状况,她说医院没有多余病床,也拒绝将我转送整形外科或物理治疗单位,甚至也不因我扣留期间的突发心脏病病情而转介心脏科。   我的脚没有接受任何诊疗、没有药方。这名医生告诉我,我的脚会自己好起来。当这名医生在警察资料夹里写下诊断,然后还给那名陪同我看诊的警察时,我更加肯定了先前的疑虑。 第二周,我左脚的情况愈来愈糟糕,即使我不断恳求,但狱方依然拒绝我,甚至连政府医院,他们都不愿带我去看诊。我四度就此事报警,但没有任何行动,他们连我的口供都没录。   我设想最糟的情况,应该就是失去左脚;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惊觉,身为一名律师,我却无法自救,我根本什么都做不了,我是一名囚犯。 即使如此,我想那应该就是最糟的状况,我必须装上义肢才能继续走动。我能够感觉到,在每一天的结束前,信徒在“人民力量”支持者号召下,聚集在全国各地的兴都庙宇里,这些就足以拯救我的脚,确保我狱中安康。   2009年3月22日,我发现盛给我的鸡肉参巴里竟然有一块牛肉。巴基斯坦籍的莫哈末(Mohamad)、斯里兰卡籍的阿都沙尊(Abdul Sarjon)及几名在厨房里工作的扣留犯都非常肯定,鸡肉与牛肉是同时放在一个锅子里煮,之后才把鸡肉杓出、盛上。 我立即报警,但一如往常,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假设今天的情况发生在马来人回教徒身上,巫统就会有另一套规则。   我想这应该就是首相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政策的一部份,一个马来西亚,两个制度。 从那天起,我拒绝食用扣留营厨房烹煮的任何食物,以抗议狱方忽视《联邦宪法》第11条赋予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身为兴都教徒,我不吃牛肉,现在只靠面包和饼干生存。   走过这500天,我从来没有后悔开始、带领这斗争的行列,我相信公义,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度人的正义会到来。 这500天里,我拒绝会见任何政治部警察,他们两、三个月就来探访一次,以“为我恳求获释”。我从未犯错,也不准备去求饶以获得自由。最近,我才拒绝会见巫统的内政部长,因为我清楚知道,我的自由就操在他手里。   兴都权利行动力量(HINDRAF)运动中的人民力量斗争,充满最真实、真诚的精神,才是我最大的满足,也是我得以在囚禁中坚持下去的力量。 当我看到上千名兴都权利支持者勇敢的面对镇暴部队的催泪弹与水炮车,他们面对警察的暴力殴打、逮捕、铐上手铐、扣留、被提控上庭,却丝毫没有畏惧,他们依然站在被告栏内,毫不屈服的面对可能的刑罚。这些可能让他们失去工作,他们的妻儿必须一起受苦。 你们所做的一切、所有的牺牲,都会把巫统的种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排挤印度人社群等等带向终点。我向你们致敬,我以你们为荣。人民力量万岁!   我每天都在囚禁中受苦,我想念我的自由、家人、妻子与孩子。 但是,我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为了兴都权利,我愿接受另一个500天的囚禁。巫统或可囚住我的肉身,但他们无法把兴都权利的人民力量都给囚禁起来。 2008年3月8日是人民力量的临界点,导致巫统、国阵失去三分之二国会多数及四个西马州属政权的关键之役。   在武吉士南卯及武吉干当的补选中,人民力量再一次展现其影响力,即使在我的梦里,我都未曾想见人民力量可以发挥到这样一种境界。 我不是甘地(Mahatma Gandhi)或曼德拉(Nelson Mandela),但巫统必须了解并接受,这是人民的怨愤、被压制的痛楚与苦难,这些苦楚导致2007年11月25日那一场不可小觑的兴都权利十万人游行。   大家必须耐心,巫统不会改变的,但我们将在2012年或2013年的全国大选改变他。我们将终结巫统的欺压手段与恐惧统治。我们已经足足等了52年! 大家必须耐心,在未来的三或四年里,将会有一个新开始,新的政治结构,对印度人也公平的平等机会。一个印度人也可进入国家发展主流的马来西亚。 遭囚禁的每一分每一秒里,我都在想着人民力量,为人民力量祈祷。我擎划着我们未来的斗争,请为我的自由祷告,祈求终结巫统的统治,则公义才能得以彰显。 巫统或许可以用这500天的囚禁来惩罚我,但是你们,人民力量却可以反过来用选票,狠狠的教训巫统、国阵。

Posted in 社会议题 | Leave a comment

为基督、为他者!

以下是我上个礼拜在马六甲Bukit Beruang布道所的讲道大纲。出席这布道所主日崇拜的,大部分是在籍MMU大专生,也有些是毕业后,留下来工作的。以下的信息,严格上并不能算是一篇释经讲章。本来,经过释经的过程后,我把弗3:1-13分成了3个重点,但讲章写成后,我只能在第1个重点上发挥,另外两个,就只好留待下两篇讲道了。   引言: 当保罗说,他爱基督时,他其实是有一个特定的关怀对象。弗3:1给我们看见,当他说他为外邦人被囚的时候,他是为基督的缘故被囚。转过来说,当他为基督的缘故而坐牢时,他原来是为了外邦人的缘故!保罗是为了基督,为了他者的人!今天,我们说我们爱基督,基督对我们而言是谁呢?是抽象的?还是有个具体要关怀的对象呢?是否有个“他者”,是我们一生为了基督的缘故,而去服侍的呢?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多次提及“恩典”、“恩赐”(2、7-8),但每一次,都是与他者紧紧联系的。原来,恩典,是让我们被加力,以致能够去服侍他者。   保罗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他为外邦人坐牢,那是多么的不容易。与基督相遇之前的保罗,是个极端的犹太主义者,他在之后所面对的敌人,其实就是过去的他的一个写照!外邦人被视为“未割的”,与“有割的”犹太人毫不相干,也与土地、诸约、甚至上帝无份(2:11-12,对活在马国的我们来说,我们很熟悉这种分隔,因为我们在这篇国土上,常被标签为“非土著”,就与土地、诸(合)约、政策、甚至Allah无份,因此,我们才会被要求要懂得感恩!)。   然而,当他被基督得着后,生命完全改变!为基督,为他者,我们能如何呢?   1. 调整我们的灵性观念:追求一种“非安逸的灵性”(uncomfortable spirituality) 华人教会谈及灵性时,几乎都是安静、安逸的:安静的读经、祷告、禁食、独处。这些都很好,但却不应该停止在那边!“非安逸的灵性”要求我们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他者,然后被他们的需要而打动,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安逸的,因此我们不能拥有一个安逸的灵性!   2. 调整我们的事奉中心:是人,而不是其他! 什么是我们的事奉中心?报告?节目?数据?金钱?不,是人!谁是我们的他者,是人!   3. 何时开始?现在开始,从生活中开始。 我们当中有念法律的同学,看见目前国家政宪的混乱,我们会问,我们能做什么。然而,问了这个问题,不是明天就有答案,而是5年后、10年后,假设我们问了以后,就开始努力工作的话!你开始为着他者而问问题吗?谁是你的他者呢?

Posted in 教会生活 | Leave a comment

转载:纳吉的改革是真的?

以下是黄进发在《独立新闻在线》的最近文章,很有前瞻性,值得一读。   这两天来,纳吉政府做了两个突破性的决策:一是开放服务业的27个次领域,二是决定夫妇一方改信回教时,孩子必须维持原来信仰。  虽然各族群公众的整体反应还不完全明朗,而朝野都有人认为服务业的开放不足够,有待加强;然而,如果在野党以为纳吉只是略施小惠,就很可能犯下1998年以来最大的策略性错误。 1998年后,由于马哈迪倒行逆施,在野党和其同情者全面攻击马哈迪,多于深入暴露巫统党国体制的弱点;结果马哈迪一宣布下台,“打马”攻势即可失去着力点,让打着“温和改革派”旗帜的阿都拉巴达威坐收其利。(全文)

Posted in 社会议题 | Leave a comment

变相被掳?

第二以赛亚》的写作日期一般上被视为在公元前540年左右,是被掳的末期。活在那个被掳的时代、生活在异乡,当时的以色列人有非常复杂的处境与心态。  当以色列被掳到巴比伦时,耶路撒冷被占领,象征上帝同在的圣殿被毁,犹太人失去了家园,精英分子被掳,被逼去服侍外邦的君王。“上帝如果不是不存在,就只是一个无能的神,他的话不值得相信,他也不配得敬拜!”,这可能是当时许多人的心声。相反,巴比伦既然能灭了犹大国,岂不表明其神明比耶和华更大?《诗篇》137篇也记载了活在被掳情况下之犹太人的痛苦与羞辱。然而,也有一些被掳的以色列人,随着日子过去,也渐渐适应了巴比伦的生活,而且那里的外在环境可能比耶路撒冷更优渥。这两种情怀,交集在被掳的群体中。  马丁路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教会被掳巴比伦》,批判当时的罗马教廷把教会彻底腐化,许多不合乎圣经的思潮与风俗被强加在信仰核心中,使得信仰面目全非,不再单纯。今天,用同样的类比来反思马来西亚的处境,会有什么面貌呢? 马国从殖民地独立了52年,然而,真的“独立”了?还是在某种意义上,仍旧被“殖民”呢?从前被世界列强殖民,今天则被一小撮占据政治、经济本钱的利益集团“殖民”!最近所发生的两件事,可被诠释成这种“另类殖民”。第一,新科首相上台时,口口声声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自由,并且探访报馆,释放友好气氛。然而,随后却发生好几宗干预媒体的事故,如禁止网络媒体《独立新闻在线》对公布新内阁的采访。另外,最近则有指示禁止电视台播放蒙古女郎案的某些涉及人士的画面及新闻背景。这是一种变相的掳掠,把人民的知情权给掳掠了。限制人的思想,这是一种思想层面的殖民!另一方面,副首相的“感恩论”也凸显了一种殖民心态!华人需要“感恩”,因为华人是“蒙恩”的一群,是“奴才”(Hamba),那么谁是“施恩者”呢?谁是“主人”(Tuan)呢?  第二以赛亚对当时的人民有信息可传,今天教会对马国这样的处境,又有何话说呢?

Posted in 灵修反思 | Leave a comment

新约圣经部落客分布图

写新约部落格的朋友,多数集中在什么地方呢?请看这里。

Posted in 好料分享 | Leave a comment